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知识分享海外生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知识分享海外生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存在哪些中国与外国知识上的的差异?
一个段子,说的是西方的小学生读莎士比亚,中国的小学生读杜甫李白。
文化的基因不同,导致了再很多问题上或大或小的区别和不同。
1 - 对自然认识的不同,简单的例子,小动物的叫声,转化成拟声词是不一样的,对可食用的界定不同
2 - 系统方***的不同,比如说对中医药,或者传统医药和现代医药的认知。系统方***这个层面的不同,区别点非常多,得到、喜马拉雅上面的课程也是海量的
3 - 哲学观点的不同。天人合一或者人定胜天,由于各个民族的生存条件和地理不同,导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哲学观点。
4 - 人际关系观点的不同。比如说家庭关系,亲子关系。
虽然在很多底层的"软件"都有不同,但是"硬件"是相同的,所以人类整体上的感情,人性,基本是一致的。只是不同的演化而已。
做一个形象的比喻:如果知识是一种信号的话,那么传统中国的知识系统是“模拟信号系统”,现代西方的知识是“数字信号系统”。中西知识差异,最具特征性的是具象知识与抽象知识的差异。
中国的知识主要是具象知识,其特点是不同具象的知识之间是割裂的,缺少普遍性的联系,但就同一个具象对象而言,其知识又是整体的,彼此关联不能独立成真的。这并不是说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里没有“世界”系统,而是任何“世界系统”在中国的知识体系中都是一个具象的存在,它们“同构而异形”,即具有相同的结构和相异的形态。以人体为例:关于人的生理功能与表现,任何一个知识都是活的,只能在具体的过程与关系中才具有知识的意义,单独抽出来则不知所云。再比如,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,阴和阳是无法割裂的整体,只能在具体的运动形态中才能得到具体的内容显现,一旦脱离具体运动形态,则阴阳都陷于虚无。
与此相异的是西方知识系统的抽象性与普遍性。即,知识是对具象的抽象属性认知,是具象的共同性与个别性的描述。这些描述是可以脱离具象而存在的,称之为属性概念。借助这些知识,一切现象被区别和分类,知识也在这些区别与分类的过程中得到聚合与分解,并因此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系统。这个知识系统同时也是人们对世界构成的认知成果,反过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“世界模型”。在这样的知识系统中,每一个知识都有其单独的清楚的定义,形成一个一个独立的概念,以至于知识本身就可以构成认知的对象,从而形成关于知识的知识,构成复杂高阶的认知体系。
具象的知识更加偏向感性与整体把握,更贴近实际的对象本身,这导致了中国文化的艺术化倾向与注重主观领悟的特征。抽象的知识更加偏向理性与分析与概念表达,更贴近一般性规律,这导致了西方文化的观念化倾向与注重客观理解的特征。
事实证明,具象知识与抽象知识各有擅长也各有局限,将二者结合起来,很可能是人类知识系统实现进化的正确方向。
学问差异:中国从古至今的学问是相对独立性与历史继承性,知识是集体的荣誉,以精神奖励为主,以物质奖励为***手段;外国学问是前进的,是以科学的步骤与实验的结果为学问成果,知识是个人的实验真理,有冒险精神与英雄主义的个人差异性,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追随者
意识差异:中国的政治常识是***大于***的集体主义,国家观念深入人心,各个方面从整体或者系统的看问题,知识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为精神载体;外国的***意识偏向民粹或精英趋向,以公民意识的崛起为自我中心的观念,以政治人而自居,政治经济的知识以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的“国家原始主义”,“***想敌”的发展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知识分享海外生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知识分享海外生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